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郓城信息港 > 网站新闻 > 郓城新闻 >  “三朵金花”引进藤编技术带领村民拓宽致富路

“三朵金花”引进藤编技术带领村民拓宽致富路

发布时间:2012-11-07 12:23:26   来源:鲁网  浏览:   【】【】【
        鲁网菏泽频道11月5日讯(刘尊行 刘玉进)山东省郓城县玉皇庙镇张湾村“三朵金花”,组织本村闲散人员,利用家庭藤编加工,集中销售的方法,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。
        走进郓城县玉皇庙镇马湾村,随处可见农家小院里男女老少做藤编忙碌的场景,其中有不少人都是昔日外地打工、如今在家挣钱的年轻人。“三朵金花”是王秋云、刘小花、王贵云。藤条在“三朵金花”指间飞舞,一件件精美的藤编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。这些藤编的原材料全部是由河北省廊坊市胜芳镇运过来的。这种藤条密度高,适应温度变化的能力强,不容易断裂,藤条粗细均匀,制作出来的产品不但线条简洁明朗,而且,还有着另外一项好处呢:环保。
        随着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发展,以往“守着一亩三分地,看天吃饭”的日子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而就在10年前,王秋云一家老小,过着面朝黄土北朝天的耕地生活。那时,王秋云一家的全部收入来源仅靠种地卖菜,生活拮据。2010年,党委书记王岩来到马湾村,提出“要把农村闲散人员组织起来,发展家庭副业。”随后,全镇在王书记的带领下,开始尝试引进家庭新型手工加工业。从那时起,建一所自己的家庭编织厂成了王秋云的梦想。
        王秋云试编了 12件藤编样品,带到省城藤编艺术品交易市场。这些藤编手工品一亮相,就被各路商家“相中”,与王秋云当场就签下了2万元的订货单。此后,王秋云就创办了镇里第一家手工编织厂,组织农民从事藤编加工。为了把藤编产业做大做强,王秋云外出“学艺”。她省吃俭用,攒够了一定本金。随后,将自家的老宅子翻新修正,建起了全村第一家编织厂。又自发组织农户成立了“张湾藤编合作社”。邻居刘小花、王贵云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人,已经在合作社做了3年,现在是越干越起劲,成为编织队里的能手。王秋云也在农户们的一致推举下,担任了马湾村藤编合作社社长,和大家一起继续探寻着致富的道路。为返乡的农民工开设藤编学习班,招收他们入社。现在张湾村是玉皇庙镇著名的“藤编第一村”。
        镇长张冠英说:“下一步玉皇庙镇政府将为该企业提供更好的生产环境,更多的优惠政策,帮助藤编加工业做强做大。”
        村支书马成雨说:“自成立了张湾藤编合作社,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及销路,凡是编织成品都要拿到合作社,统一按订货要求筛选出合格产品送货上门,藤编技术的引进使当地农民农闲时不再闲,给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。”
        藤编手工制品,是来料加工和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,这一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,对从业者的文化素质、技术水平等要求都不是很高,而且劳动强度不大、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灵活自由,是一个吸纳就业人数较多、资金设备投入较少、风险相对较小、适合各个年龄段妇女就业的产业,被称为“没有围墙的工厂”,很受妇女欢迎。现在藤编都是搞的“耍耍活”,把家里的农活做完了,才编一下。
        笔者采访时,刘小花正在编织一个快要完工的藤椅,她介绍道:她一天可以做20左右个藤编椅,除掉成本,每天赚20多元。年龄大的眼睛不好使,每天可做10个左右,编织快的能做30左右个藤编椅。在农闲时节,农民没有其他的事做,如果一家有三四个人编织,每个月可赚上千元。我们合作社的工作就是将农户编织的藤编椅收上来,再统一卖给河北客商。只见合作社里堆满了各种型号的藤编椅。
        合作社另一位主要负责人王贵云以前在上海打工,其丈夫马代喜在青岛打工,一年到头家里老小都顾不上。自从村里开始实行藤编后,两口子都回乡创业,农忙时做农活,闲暇时加工藤编,一年收入不仅能净落一万多元,还能把家里老人和小孩都照顾好,一点儿都不比在外打工挣的钱少。
        张湾藤编合作社,2010年一年就接到1600万的藤编定单。丰厚的利润回报促使当地年轻人不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了,今年,有100多户、200余青壮年纷纷回乡加入藤编合作社。
责任编辑:
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
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友情链接 网站公告 网站地图
© 郓城信息港 鲁ICP备18022462号-1
客服电话:0530-53425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