免费发布信息
当前位置:郓城信息港 > 网站新闻 > 郓城新闻 >  做大“林下经济” 从业农民收入过万

做大“林下经济” 从业农民收入过万

发布时间:2013-07-08 11:58:42   来源:大众日报  浏览:   【】【】【
        □本报记者 吴宝书
        炎夏来临,漫步在郓城县内的乡间道路上,感受到的却是绿阴包围之中的阵阵清凉;茂密的经济林中,树下是成群的鸡鸭,路两旁是一个连一个的木材加工厂。“林下经济”不但使22万余从业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,也使郓城的大地更绿、环境更美了。
        致富    木材加工成农民“绿色银行”
        “一只肉鸭按纯利润2元计算,我这5000多只鸭一茬就可以赚一万多元,一年可以卖7茬呢。”在杨庄集镇金土地园林示范基地的林下养鸭场,基地负责人戴爱香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。金土地园林示范基地坐落在郓城县杨庄集镇万亩工业原料林中,这里原来是一片盐碱地,现在全部种上了丰产林,建成了郓城县万亩以上的杨树林之一。
        在大面积栽植速生杨树的同时,为了不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,郓城县充分利用林间空地进行种植和养殖。植树的头两年,林间的阳光能够满足各种作物的生长需要,玉米、棉花、花生以及中草药等成为林间的风景,多层植被层次分明。当树木枝繁叶茂之后,可以养鸡鸭、种蘑菇等,发展无公害食品又为郓城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。这被称为“林下经济”。全县还推广林草、林药面积2万亩,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。“杨树林中什么文章都可以做,林地养鸭可以使树长得更快,鸭的生长周期缩短,这就是生态效应,循环利用。”郓城县林业局局长刘运伟说。
        目前,全县林下规模养殖示范场区达到120个。今年以来,全县林下养禽出栏量600万只,家畜及特种动物出栏量15万头(只),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增收4800多万元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仅杨庄集镇唐店村就出售50余万只鸡鸭,利润100多万元,户均增收2万元。
        较为完备的畜牧产业集群,还带动了交通运输、餐饮住宿、金融保险、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发展。目前,全县从事畜产品营销的农户达5000多户,从业人员2.5万人。
        经济林的发展,带动的最大产业是当地的木材加工业。
        “我干旋切机旋皮子8年了,这个中料机用十几个人,加工单板每天可以旋10方料,出7千多张单板,除去工人工资、电费等开支,每张纯挣一毛钱,一天下来就是700元,一年按加工200天计算,一年可净挣14万元,比出去打工强多啦。”郓城县黄安镇季垓村村民季海良说。在季垓村,像季海良这种小型木材加工厂就达200家。
        目前,全县木材加工企业达到7000余家,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6家,板材生产线720条,从业人员22万余人,已形成了8个专业乡镇、100个专业村,年加工能力达400余万立方米;全县木材加工产品已达10大类600多个品种,年产值80亿元。
        探索    林权制度改革,给林农吃下“定心丸”
        郓城林业经济的迅猛发展,与当地政府提供的各项服务密不可分。
        该县较早就积极探索林权制度改革,全县21个乡镇完成了勘界,共勘查宗地1.3万份、11.5万亩,已打印林权证566份,面积10823.7亩。林权证下发后,林农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林地,让林农吃下了“定心丸”。
        制度的完善,使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壮大。以林木资源增长和农民增收为目标,以市场运作为导向,郓城大力支持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,积极推广企业+基地+农户造林模式,先后组建了黄安镇杨木旋皮协会、科技木协会、杨庄集镇肉鸭协会等中介组织。目前,该县现有林业专业合作组织100多家,占全县农村合作组织的三分之一。
        同时,该县还制定落实林业扶持政策。鼓励造林大户,对30亩以上高标准的大户,在项目造林实施、林木苗木提供、林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予支持。
        一个产业的发展,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成果应用不可或缺。目前,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达192家,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56家,全县畜产品加工企业冷储能力达2万多吨,年肉类加工能力达10万吨。
        产业发展需要资金投入,郓城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机制:一是财政支农。县乡两级财政每年都拿出专项资金,直接用于林下养殖贷款补贴或奖励;二是金融助推。陈坡乡马楼村是养貂专业村,县农村信用联社实行“依据规模,信用分级,一帮到底”,先后向该村的150家养殖户发放贷款400万元。
        发展    林业引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
        林业发展带来的效益,除了显著的经济效益,其实它还是一个多赢的产业。
        郓城农民搞林下养殖的积极性很高,主要是因为有以下几大好处:一是周期互补,增加效益。植树收益周期较长,林下养禽周期短、投资少、见效快,有效地解决了林业收益周期过长的弊端,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;二是遮荫降温,减少成本。传统庭院饲养方式因密度过高造成高温环境,影响畜禽生长,林下养殖则能降低禽舍内外温湿度,给畜禽营造较好的生长环境,降低了设施投入;三是相互利用,互促共赢。畜禽呼出二氧化碳,利于林木的光合作用,树木释放大量氧气,又利于畜禽生长。四是绿色养殖,健康生态。“林下养殖”还较好地解决了林牧争地矛盾,节省耕地,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。
        在此基础上,郓城大力实施农田林网化工程。按照每200亩一个网格的要求,全县157万亩农田全面完成了高标准农田林网化。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发利用,全县建成万亩以上速生丰产林8处,千亩以上十处,形成了杨庄集镇万亩工业原料林、侯咽集镇2万亩丰产林示范区等5个亮点工程,建设绿色通道728公里,形成了“人在树中走,车在林中行”的平原森林景观。
        由此,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近几年,郓城基本没有发生较大的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,粮食产量逐年递增,加入了全国产粮大县和畜牧大县的先进行列。目前,全县有林地70万亩,林木绿化率38%,几乎是北方平原地区平均绿化率的一倍。2011年、2012年郓城县连续两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、人社部、国家林业局联合表彰为“全国绿化先进集体”,县林业局长刘运伟今年又被授予“全国绿化先进奖章”,郓城县林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。
        书记点评    一个利用当地资源致富的好例 郓城县委书记 王永华
        “林下经济”,是群众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收入增加的一个创新。发展林业,既可富民,又保护了生态环境,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。林业富民,关键在于走产业化之路,要让农民得到实惠,用好市场和政府的两只手。郓城林业经济之所以能有现在的发展成果,就是得益于此。下一步,郓城“林下经济”要突出解决两个问题:一是有效扩大规模。我县现有70万亩林地,目前只利用了20万亩,还有50万亩没有充分利用起来;二是产业升级。必须在社会舆论引导、品牌打造、质量体系建设、提升产品附加值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多做文章、多下工夫,让这一产业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
责任编辑:
相关评论我来说两句
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帮助 友情链接 网站公告 网站地图
© 郓城信息港 鲁ICP备18022462号-1
客服电话:0530-5342598